找到相关内容530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大智度论》中“无生法忍”之初探

    道果涅槃,何以故,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。和合者无自性,无自性故是则为空,空故不可取,不可取是涅槃。(大正25、197下)  菩萨虽长远久住于生死大流中,其实亦清楚了知何者是道、非道、非同凡夫懵懵懂懂的随业力任意漂荡在三界大海中。菩萨依般若深观了知世间是由众缘和合,皆无自性、空,涅槃亦不可取,世间与涅槃两者无二无别,只因众生迷妄故有差异。故云:菩萨以般若方便力转世间为涅槃道果。所以得此实智始可堪忍身心...

    释悟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3245078.html
  • 僧肇思想之背景及其渊源

    世谛;缘散即无  ,称第一义谛”(注11)。  于道邃以为诸法及众缘所成,由众缘和合而成,名为俗  谛,如众缘消散,则复归空无,此名真谛。安澄中论疏记云  :  “于道邃著缘会二谛论云:缘会故有,是俗;...众缘消散,则万有亦不可得,此名“真谛  ”。此宗意在:宇宙万有系众缘聚合而生之色相,色相坏灭  ,则万物一无所见。  总括而言,六家七宗可分为三派,即本无、心无与即色  三家,因即色、识含、幻化、缘会均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0245468.html
  • 唯识宗哲理略论

    ldquo;依他 起性”的真实含义,误认为世间事物是由于众缘和合而使之产生。由 无到有称之为“生”,唯识宗否认事物的实有,所以否认“生”。 ...成唯识论》卷八对此解释如下:“众缘所生心、心 所体、及相、见分,有漏、无漏,皆依他起,依他众缘而得起故。” (注16)这里所说的“众缘”系指四缘:因缘、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4545698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 -- 东晋外国罗什“般若”与本土慧远“涅槃”之争(1)

    不能具见,唯诸佛佛眼,乃能具见。又诸佛所见之佛,亦从众缘和合而生,虚妄非实,毕竟性空。佛的“化身”与“法身”,虽在精妙的程度上有所不同,但皆应同等地看成实在。若就法身的微妙而言,在微妙中有更微妙的,乃至佛的“真法身”连十住菩萨皆不能完全看见,唯有诸佛的佛眼才能完全看见。但即使是佛眼所见的真法身,也是众缘和合而生,其体性虚妄非实,毕竟性空,不可执为实有。  罗什认为即使是到了佛眼才能见到的真法身亦不能...

    赖鹏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3845816.html
  • 佛教的“极微论”与“反极微论”之诤

    对“积聚义”的定义不同而造成的理沦对立,实在是可以理解的。如《顺正理论》卷四之〈辩本事品〉所云:  此中上座作如是言:五识依缘,俱非实有,极微一一,不成所依所缘事故。众缘和合,方成所依所缘事故。[9]...跟只肯定有过去及现在的潜在业因;和否定有过去、未来果报的“分别说部”,加以区别开来。因此,在一切皆是实有的情况下,“五蕴”的总相纵使是因缘和台(和合假),但它的构成要素,也就是别相,当然是非实有不可。...

    黄俊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345842.html
  • 朱熹的“居敬”概念与菩萨戒的“发心”之对观

    而得以展现。是依于佛法的因缘理论,因此有待于众缘和合。另一方面,就修证法而言,则有以推知的方式融合思维及观察力,依次第观修而发起坚固的菩提心,此种增广方式的实践基础,和儒学实在论式(原来即有道心)的看法不同,除了有因之外,尚需众缘的和合。  这样的一种实践进路,基于实践者意志的自由展现,在心中具有增广的可能性,待众缘而发。不同于强调道德的内在性,进而架构其必然性时,易流于僵化的道德规约,或某种主观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445844.html
  • 密宗法义精要(2)

    除,无有是处!是故菩萨先应自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知足、勤行精进,然后化人。 正观五阴,众缘和合。若和合二成,何故生嗔?深观嗔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。若暂生嗔,即生惭愧、恐怖、忏悔之心。 ...成仇怨,此大过患;当视如手足,如衣带不散也。此学密尤当注意,否则犯戒。应如置盐入水,全化为一味,方为和合众;又当如石如柱,不动不挠也。 3.求示法要 如上依止已,应殷重启请求开示法要。从闻而...

    法尊法师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0445975.html
  • 我空、法空之初探

    出发的。这因为凡夫直觉所觉的,不由思惟分别得来的自性有,使我们不能直觉一切法是因缘和合有的。不是众缘和合的自性有,必然是独存的、个体的。就因为凡夫直觉中有这根本错误的存在,所以联想、推论、思惟等,皆含...身心和合中人人直觉的主宰我。如世尊为弟子说:“于色见非我、不异我、不相在,是名如实正观。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。”[3]依如是的观察,即能于五阴厌、不乐、无所著而解脱生老病死、忧悲苦恼、纯大苦聚灭了。 ...

    释海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0246092.html
  • 印度中观学的四句逻辑

    hellip;…〞或〝自、他、……〞,指甚么东西呢?为甚么自生、他生、共生、无因生都不可能呢?关于这些点,青目说:   诸法自性不在众缘中,但众缘和合,故得...解释《中论》的名偈〞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空(无)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:(24:18,《大正》30.33b)时,便说:   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,是物属众因缘,故无自性,无自性故空。空亦复空方但为引导...

    吴汝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2146249.html
  • 三论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

    因缘组合而成,既然是由因缘所成则一定是无自性的,无自性就是“性空”。《大品般若·道树品》中说:“诸法和合因缘生,法中无自性,若无自性,是名无法。”[9]《中论·四谛品》也说:“众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”[10]《十二门论》亦说:“众缘所生法,即是无自性,若无自性者,云何有是法。”[11]这些都是说明缘起性空的经论依据。因此,缘起性空是说世出世间一切诸法,都不是独立的存在,而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产生的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1546711.html